close
GDP人均所得到達20000美元,進入已開發國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?怎麼辦,好像大家都有些把經濟學搞錯了的觀念,萬一我們的總統也這樣想我們就完蛋了。

今天從電視上看見(南)韓的GDP到達兩萬美元,好像很棒,可能又要有許多名嘴借機來罵政府了,原本在我們之下的南韓自亞州金融風暴後,五年就超越了台灣,十年就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,我們好像輸了一樣,每個人都會這麼想,可見觀念錯的有多嚴重。

以下是一篇刊登在---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的文章:
(日前,行政院為了振興經濟,提出了一項名為「大溫暖」的長期產業發展方案,最主要目標是要在二○○九年達到國民人均所得二萬美元,二○一五年三萬美元水準。這是一個很遠大的目標,如果能順利完成,當然國人應予“喝采”。然而,這也是一個相當困難的目標,我們不禁好奇,政府部門要如何去實現此一目標?) 文自政大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

二○○五年台灣人均GDP是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一美元,南韓也是在當年超越了台灣的。
台湾人均15000美元;
香港人均30000美元;
澳门人均39000美元。
資料來源:百度
美国人均GDP: 42000美元, 全球第7位
日本人均GDP: 35757美元, 全球第14位
中国台湾人均GDP: 15203美元, 全球第37位
中国大陆人均GDP: 1709美元, 全球第110位

看完這些資料我先說一個故事,在陽澄湖裡有許多大夾蟹,他們很努力的做運動,因為蟹蟹都有一個觀念,
越強壯的將來等機會來了就越可以及早脫離這個爛湖,到一個美輪美奐的地方享受,於是他們都非常的努力鍛鍊身體,終於那一天來了,
首先搶攻上蟹籠的回頭嘲笑著沒上來的,看你這麼弱想上來?還早的了!哈!哈!哈!
果然強壯的大夾蟹都是一去不回了........

香港人均達30000美元,但是生活品質在哪?人民富在哪?反倒成了全世界工作時數排名第二長的國家,
這是甚麼意思?意思就是----終其任憑他們如何殷勤奮發,努力工作,省吃儉用,也買不起香港這個自己家園中的一戶房子的意思,說得更清楚些,人均所得GDP的數字是統計分析用的,與你我的生活品質完全是兩碼子事,甚至於有可能意義相反,GDP越高,富人越大,窮人越多,房價與物價受制於富人,而讓絕大多數的人過著更加困苦的生活的意思。
怎麼說?----看看澳門的GDP39000美元不就是這樣嗎?他們的一般人有過著比我們富裕兩倍的生活嗎?

日本不是早就進入開發中國家了嗎?為什麼前幾年還有人窮到餓死呢?

美國GDP42000元所以是富有的天堂,所以說GDP越高不是越好嗎?
別忘了他有多大的土地分配給多少的人口。

所有的數字都可以是對的,也是錯的,對錯不在於數字的多少,而在於與環境的適當性,所以單從數字的高低來斷好壞,在經濟學與行銷學上就應該回歸到O分重新開始。

說國民所得越高越好的觀念,就像是在說營業額越高的公司越好一樣,照這樣說不是最大的公司豈不都叫做不成功,不是高所得的國家豈不都不算是(已開發)國家,再度請問所謂(已開發)究竟是開發了麼才算?這種經濟學的名詞定義在起源上就已經是錯誤了,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的知識,有小國有大國,有靠海的國,有靠河的國,有多山的,有平原的,有資源不同的....經濟學本應該據有極豐富的多元性,
學問的貢獻與知識價值在於讓任何環境下的人過的更好,而不是以名利分階級,否則窮國要如何治國呢?---真是太過份了。
就如行銷學的貢獻是讓企業風險減少,成功的機會增多,也沒有限定一定要多大的規模才能發揮知識的作用不是嗎!萬丈高樓平地起,凡事都有起頭,也都是由小坐大不是嗎。

我更不知道有些學者是不是留學留多了,已經忘記自己身在哪裡了,學問是用在哪裡?人民是哪國人?生活的方式,價值觀何在,動不動就引用國外數據,這樣對嗎?對兩邊的國家都是斷章取意。

基本上最舒適的民生經濟環境是處於8000元到18000元之間,此一時期應該在經濟上定義為(欣茂期)
也就是社會中充滿機會與希望,雖不盡富裕,但卻容易成長與得到成就。而對於多數的一般人而言,這就是幸福。(知足長樂)
反之超過三萬美元的,國家百病叢生,經濟欲正乏力,停滯不前,貧富差距巨大,物價飛漲,失業綠攀高
有什麼好?當然像北歐多國,瑞士...所得高國家富多好,請拜託察查看他們的人口與土地比,以及經濟核心為何好嗎?總不能看到有錢人吃龍蝦就解讀成吃龍蝦的都是有錢人,就算要這樣解釋也可以,但是不要忘記一併補充完整,吃龍蝦易得痛風,所以痛風也是有錢病,並且病了就不能再吃龍蝦了,好嗎!
我拜託大家把學問做實在一點,拜託!
不然像我們現在馬總統的個性,專家的話都不必求證的,會把國家帶到哪裡去,有多可怕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go0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